第一章 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案例:IBM如何转型升级
老沃森在1924年创立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
老沃森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开发出了功能更为强大的制表机。在之后的20几年里,制表机成为IBM成功的关键业务。
1940年,电子计算机诞生的前夕,销售额和利润分别为4360万美元和3990万美元。
1956年,小沃森继任时,销售额已经猛增至8.92亿美元,利润为8700万美元,员工数为7万多名,IBM成为真正的大企业。
1949年老沃森的长子—小沃森担任IBM执行副总裁,成为IBM的第二把手,并在1956年接替老沃森出任CEO。
1950年,小沃森任命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沃利•麦克道尔为研究主管,并在全球范围内招聘了4000余名青年工程师和技师,组成了最强大的研发阵容,为IBM的转型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小沃森聘请了著名数学家冯•诺依曼担任公司的科学顾问,建立工厂,训练工人,全力向大型机进发。
1953年4月7日,IBM发布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IBM701,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为首的150位嘉宾光临揭幕仪式,称赞这台电脑是“对人类极端智慧的贡献”,IBM风光无限。同年8月,IBM发布了应用与会计行业的IBM702计算机,销售14台。之后的IBM704, 705销售额更是达到250多台,IBM在大型机市场占得先机。
当大批追随者在大型机市场上竞争时,小沃森和IBM又一次显示出了卓越的远见。1954年,IBM开发的中型商用机器650以极高的性价比再一次赢得了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000台以上。到1956年,小沃森正式接手的时候,IBM已经占据了70%的电脑市场。雷明顿•兰德公司的电脑只能在IBM的进攻下苟延残喘。美国本土除了IBM只剩下7家小电脑公司,新闻传媒戏称美国电脑业是“IBM和七个小矮人”。
1961年,小沃森管理公司的第5年,IBM的销售额超过了22亿美元。
独孤求败:大型机之360时代
IBM在大型机时代的巅峰是在集成电路时代。小沃森的远见卓识和力排众议,造就了IBM历史上最成功机型IBM360的横空出世。IBM为此付出了50亿美元和长达5年研发时间的代价,但到1966年年底,已有8000台IBM360出厂,使IBM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税前纯利润高达10亿美元。
1964年,360推出,IBM销售额和利润分别为32.39亿美元和4.31亿美元。在《财富》500强中跃居第9名。到了1970年,销售额和利润分别为75.04亿美元和10.18亿美元,在500强中排名第5位。然而,1970年年初,IBM的市值为415亿美元,超过通用汽车的204亿美元。
小沃森对IBM,远远不止体现在大型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他还构筑了IBM沿用至今的主要业务范围:硬件、软件和服务。IBM最重要的存储业务和软件语言都起源于他的年代。
1952年IBM推出第一款磁带存储产品—IBM 726型磁带机。1956年IBM推出世界上第一款磁盘存储系统。1958年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磁盘存储系统以10种语言为参观者回答问题,大出风头。自此之后,磁盘技术便成为业界用于在线交易处理的基本存储介质。在2002年出售给日立之前,IBM一直在硬盘存储业务占据统治地位。
20世纪50年代中期,IBM的约翰.巴克斯及其研究小组开始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阶语言,并在IBM704电脑上设计编译器软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高级语言。IBM开始占据软件行业的话语权。软件业务搭配硬件业务,IBM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帝国。
1969年,在小沃森的改革下,IBM公司采纳新的营销政策,对大部分系统工程活动、将来的计算机程序和客户培训课程分别进行收费。IBM横跨硬件、软件和服务三大领域的业务结构初见雏形。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IBM在小沃森的领导下,驰骋于大型机市场,硬件、软件和服务一体化竞争,难逢敌手。
1971年,小沃森从IBM淡出,接替他的是克里。从1969年开始,美国政府对IBM发动了历史上耗时最长的反垄断案。一直到1982年,美国政府反托拉斯局才以“没有必要”为由撤销了诉讼。这个长达13年的诉讼还是给IBM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IBM为了应付政府诉讼疲于奔波的时候,正是几个重要对手诞生和成长的关键时刻。
英特尔:1968年7月18日创立。1974年4月1日,发布了第一款8位微处理芯片8080。12月,装配有8080芯片的计算机“牛郎星”被发明出来,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装有微处理机的计算机。
微软:1975年7月,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和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立了微软公司。
苹果:1976年4月1日,乔布斯创立了苹果公司,并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计算机:Apple I。
甲骨文:1977年6月,由拉里•埃里森等人创立。
……
当时,这些公司并不起眼,然而,IBM做梦也想不到,会有一个PC时代的到来。在那个时代,IBM赖以成名的优势一点点地被蚕食,并最终几乎导致了IBM的灭亡。
后发制人:前PC时代
开启PC时代的实际上是Intel的芯片,微软的Dos系统,苹果公司的两代PC的发布。IBM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PC时代有多大的影响力,而本身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市场地位使IBM坚信自己可以在PC时代后发制人,而事实上,IBM也确实做到了后发制人,只是,IBM猜中了故事的开端,却没有猜到故事的结尾。
IBM的PC注定要和一个人的名字永远连在一起:唐•埃斯特利奇。因为正是这个人打破了IBM原有的商业模式,在PC上走出了一条跟苹果公司不同的路,埃斯特利奇自己买了一台苹果机私下里研究,并把研究出来的关于苹果机的缺陷和技术人员交流。
埃斯特利奇和他手下的12人小组,俗称为“十三太保”,决定走和苹果不同的路,采取“开放”和“兼容’的架构。埃斯特利奇采取了Intel的微处理器,采取了微软的MS-DOS操作系统,包括其他的外围设备、软驱等都是采用供应商最便宜的元件,IBM只做组装。销售呢,埃斯特利奇也历史性地交给IBM的经销商,打破了以往IBM业务代表做销售的规定。
IBM PC的轰动并没有让IBM和它的直接对手—苹果公司等太久。第一年PC部门就为IBM创造了近10亿美元的收入。1983年初XT PC推出。当时的价格为5000美元,也疯狂畅销,使IBM一举占有企业PC市场的75%。 1984年,IBM PC的收入已达到40亿美元。1985年,IBM PC已经售出了100万台,PC事业部也成为年收入45亿美元,拥有上万员工的大部门。然而,这是IBM在PC市场上最后的狂欢。
埃斯特利奇采取的开放式架构在创造极大客户价值的同时,并没有让IBM内部其他部门得到价值,销售部门被经销商取代,IBM的零部件被外部更有成本优势的元件取代。即使是IBM PC的供货商也叫苦不迭,埃斯特利奇的强力杀价招致了供货商的怨声载道。
IBM盈利模式也开始发生了转变。由于IT技术的发展,硬件的贬值非常厉害,几乎没几年就更新换代一次,到后来的微处理器时代更是18个月换代一次。IBM以前的租赁方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在1985年年初,埃斯特利奇明升暗降,离开了他最心爱的PC部门。同年8月,埃斯特利奇乘坐的飞机失事,“IBM PC之父”像一颗流星在创造璀璨之后很快陨落。
几近灭顶:后PC时代
时间:1985-1993年
1982年,IBM公开了IBM PC上,除(基本输入输出系统)之外的全部技术资料,从而形成了PC机的“开放标准”,使不同厂商的标准部件可以互换。在聚拢了大量板卡生产商和整机生产商的同时,这直接导致了后来康柏等厂商对IBM PC业务竞争的局面。几年之内,全世界冒出了数百家生产IBM PC兼容机的公司,它们每年的总产量达到数千台,远远超过了IBM公司的产量。其中最大的对手就是康柏。1986年,康柏公司第一次领先于IBM推出386桌上型个人电脑。当年收入达5.039亿美元,创美国商业纪录,个人电脑销售达到500 000台,进入全球财富500强。
在感觉到背后脊梁骨发凉之后,IBM开始意识到开放是一把双刃剑,于是,做了三件愚蠢的事情,就是这三件事情,在此后的八年里,把IBM一步一步推向深渊。
第一件,在微处理器芯片上丧失先机。1985年10月,Intel推出16MHz 80386DX微处理器,IBM担心在芯片上长期受制于Intel,暗中研发微处理器芯片,对是否采用386芯片不置可否,却被康柏抢先一步发布386个人电脑,丧失先机。事实上,IBM在1983年和1984年购买了Intel20%的股份,并有权再购买10%,这项投资花了IBM近4亿美元。但IBM不但没有行使购买余下10%股份的权利,还在1986年和1987年抛掉了手上的Intel股份并套现6.25亿美元。虽然在账面上IBM看似占了便宜,但考虑到Intel后来的高速成长,对IBM的这一行为只能用一个成语形容:鼠目寸光。
第二件,在操作系统上,先是目光短浅,后是控制不力。在给第一代IBM PC提供操作系统的时候,比尔•盖茨用75 000美元买来磁盘操作系统(DOS),转手卖给了IBM。在卖给IBM的时候,盖茨用了一个很高明的收费方式:不是让IBM买断操作系统,而是从IBM的每台PC中收取小额的版权费。因此,到后来微软可以到处卖DOS,等IBM反应过来的时候,微软已经成长起来了。这个故事有另外一个版本:比尔•盖茨想把DOS卖断给IBM,但后者不接受。不管怎么样,总之IBM从此失去了对操作系统的控制。当然,IBM也不是等闲之辈,意识到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于是决定和微软合作开发微机的新的操作系统OS/2,希望可以控制这个重要的环节。可惜IBM遇上的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商业天才,盖茨又一次摆了IBM一刀:一方面明里和IBM合作开发OS/2,得到一些短期的利益,另一方面却暗地里加强开发独立的Windows系统。等到Windows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微软一脚把IBM踢开,成就了自己的商业帝国。而IBM之后独立开发的OS/2一直处于微软的阴影之下,终于,在2005年,宣布完全放弃OS/2,承认在操作系统上的失败。
第三件事情就是彻底的错误了,是纯粹IBM自断前程。
IBM居然决定向其他兼容厂商收取技术专利费,这一招事实上和前面芯片的研究和对操作系统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IBM希望用自己的芯片取代Intel的80386,用自己的OS/2取代微软的DOS,最后用专利费达到控制整个PC产业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前面两招本身就没有走通,因此,IBM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得到多少响应。这时候,IBM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做了一个足以让IBM抱憾终身的决定:1987年,IBM推出了所谓“微通道结构”(MCA)的总线新技术。虽然在多项技术指标都优于原有的ISA总线,但是,MCA却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不与原来的PC电脑使用的ISA总线兼容;第二,IBM为其注册了版权,其他兼容厂商若是采用则需要交纳高昂的版权费。这让很多厂商望而却步,因此,MCA的推广并不顺利,此后的市场占有率也很有限。
在同期,康柏等厂商却推出了ISA总线的兼容机,这成为此后仿造商的一致选择。1994年,康柏公司在全球PC机市场上投放483万台,第一次超过IBM的424万台,一举登上了PC电脑的王位,宣告了IBM在PC市场统治地位的结束。此后,IBM再也没有夺回在PC的王位。
所以说,IBM并非没有意识到芯片和操作系统是控制PC的两个关键制高点,但是在这两个战场,IBM都遇到了非常强劲的对手,特别是比尔•盖茨。
在PC时代,IBM以开放开始,打败了苹果,赢得了3/4的市场;以关闭开放大门为结束,用大型机的做法去做PC,终于,一步步丧失了PC的统治地位。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PC的技术发展,微处理器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PC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慢慢地部分取代了大型机。也就是说,在失去PC控制权的同时,IBM原来优势的大型机市场正在一步步受到蚕食。而在PC市场节节败退之后,IBM再也不是那个不可一世的高端品牌,原先的高价风雨飘摇,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IBM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
起死回生:郭士纳
1990年IBM盈利超过60亿美元,而1991年却一下子亏损近30亿美元,1992年亏损50亿美元,1993年亏损更高达80亿美元。3年累计亏损额达168亿美元,创美国企业史第二高亏损纪录。
1993年4月1日,郭士纳临危受命,成为IBM第7任CEO。郭士纳原来是一家食品公司的总裁,在入主IBM之初,曾有人开他的玩笑说:他也是做(芯)片的,不过是土豆芯片。这句玩笑话后来却成为郭士纳传奇经历的经典注脚:他以一个IT门外汉的身份拯救了历史上最伟大的IT公司。
郭士纳的着手从内部的财务止血开始:把分给股东的年底分红减半;裁员3 .5万人,削减开支89亿美元,,这是继1992年裁员4.5万人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裁员;卖掉了很多非核心业务,充实企业现金流:如出售联邦系统,卖掉了创始人老托马斯•沃森从1937年开始收藏的价值2500万美元的350件美术作品,以2亿美元的价格卖掉了处于曼哈顿市中心第57大街的43层摩天大楼,还以4800万美元的价格卖掉了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的556亩的综合建筑。
接着,郭士纳的手伸向了内部的部门精简。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从信息技术系统节省了20亿美元,把155个数据中心削减为16个,还将31个固定的内部交流网络削减为1个。21个公司办公地点压缩为5个。同时,对其组织结构机制进行重大改革。通过使各分支单位成为利润中心而使组织结构分权化,发展出网状组织,进行层级缩减、组织扁平化,使每个成员都发挥专业能力。精简的同时是沟通方式的扁平化。沟通环节的减少,导致 IBM决策效率的提高。
同时,郭士纳砍掉了很多偏重于理论研究却没有商业效益的项目,要求研发必须和市场对接。一旦一个研究项目可以商业应用了,他就会把整个研究小组从研究部调到产品部门。IBM的研发费用因而从9%降低到6%,但是硬件开发的时间却由4年下降到16个月,有些项目时间还更短。为了弥补因此带来的长期风险,IBM加强了和大学合作,在几十所大学开展了科研合作或者是设立了奖学金。
在节流动作进行的初始,郭士纳的努力就得到了市场的回应,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IBM的业绩开始复苏,客户也开始对IBM的改变表示欢迎和支持。这意味着郭士纳开始在IBM确立了稳固的地位和话语的权威,他将有更大的操作空间。
1997年,剥离打印机业务,退出与英特尔竞争的运算芯片问题。
1998年,IBM将全球网络业务(IGN)以40亿美元卖给了电报电话公司,同时IBM得到了电报电话公司100多个数据中心的10年运营业务,此项业务的金额也是40亿美元。IBM为电报电话公司管理数据中心,而电报电话AT&T为IBM提供通信网络服务。
2000年,IBM将网络设备全部卖给了思科。不仅是硬件设备,IBM还将200余项核心技术专利也转让给了思科。此后,思科每生产一个相关设备都要支付 IBM相应的专利使用费。与此同时思科将系统集成与服务业务交给了IBM,成为IBM另一个外包服务的大客户。
2002年IBM与日立公司谈判,表示以20.5亿美元的价格向日立公司转让硬盘业务部门的资产。
2004年年末(这是发生在彭明盛时期),IBM将PC业务卖给联想集团,IBM则因此持有联想的股份。联想降低了收购的风险和当期资金成本,IBM则因此分享了联想PC业务的未来增长。
在剥离非核心业务的同时,IBM发展了定制化芯片的业务,今天在索尼、任天堂和微软游戏机里面运行的芯片都打着IBM的标签。IBM发展定制化芯片的理由也很充分,也是建立在网络计算的基本判断上:如果未来的世界被数以亿万计的计算设备—PC只是其中的一种接口——所占据,那么,无疑会产生对这些唯一的计算设备更具威力的定制化芯片的大量需求。智能化电视、游戏操纵台、手提式电脑、移动电话、家用电器、汽车等,都将会是IBM定制化芯片的用武之地,而这是一片Intel还没有占据的市场。
有舍有取,IBM构筑了极具竞争力的硬件产品线。
IBM在服务器上已经形成了四大主要系列。
Z系列:Z系列是IBM的服务器的支柱产品,都是大型机,定位于大型计算机级别,主要面向不能容忍故障停机的大中型企业,包括大银行、经纪公司、电信服务提供商,以及拥有大型数据库而操作复杂的企业。
I系列:该系列服务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高集成、高分配,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业和部门市场。
P系列:P系列服务器是(尤尼斯)和操作系统服务器产品线的根基,也是IBM服务器产品最为丰富的一个系列,既有可配置32路处理器的p690,也有中端和入门级产品,主要面向数据中心市场。
X系列:这是基于服务器系列,服务干指定的不同用户群,相互之间没有关联。不过,管理员可以使用系统软件将这些母板集合成一个服务器集群。在集群模式下,所有的母板可以连接起来提供高速的网络环境,并同时共享资源,为相同的用户群服务。
2008年一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的收入从上年同期的130亿美元增到133亿美元,在全球前五大提供商中,按销售收入计算,IBM的服务器份额为29.4%,排名第一。
全面复兴
这仅仅是郭士纳改革IBM短暂过渡的第二步(第一步是管理上的休克疗法)。郭士纳的第三步就打赌未来IT行业的发展趋势是互联网时代。
郭士纳认为,PC的独立计算随着技术的发展将让位于网络计算,新的计算模型意味着网络中的主干计算机需要承担繁重的计算和海量信息处理工作。这不是PC可以胜任的.因此,信息技术产业将变成以服务为主导的产业。这将开启一个新的电子商务的时代。企业需要高质量的IT服务.
1995年,IBM首次发布了基于非IBM平台的DB2数据库系统。 IBM吹响了开放的第一声号角。
1997年,DB2通用数据库第5版面世,这是业界第一个完全可升级的Web数据库管理系统,重要的是,它可以访问所有竞争对手数据库储存的数据,DB2通用数据库已具备了开放的精神和物质条件。
整合完内部软件部门,IBM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整合外部的软件资源。这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IBM的大量购并,完善了软件的产品线,完成在中间件的市场战略布局.
第二个阶段是对这些软件进行横向的初步整合,为客户提供综合的产品线。IBM经过调研结果显示,欧洲的商业用户非单一采购的年采购总额已高达70亿美元,超过IT采购70%,美国市场这一比例是62%,日本51%,中国商用市场的非单一IT采购比例也达到了42%。 IBM开始为客户提供非单一化的软件采购。
第三个阶段是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IBM选择了12个行业作为重点投入资源的客户群,针对这12个行业市场,一共制定了62个行业性解决方案。同时,加强了与ISV(独立软件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合作。在软件集团不断成长的过程中,IBM渐渐完成了从硬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到软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变。ISV是直接面对客户的,IBM和他们联合组成了向客户销售的整体,为他们提供IBM的中间件产品,在为客户提供软件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IBM带动了在硬件方面的销售。IBM开始实现了在软件方面的集成。
全球整合:知识集成
时间:2003年至今 关键人物:彭明盛
IBM的服务从2002年收购专业著名会计公司普华永道的咨询部门引向深入。在此之前,IBM也有咨询项目,并且已经在金融行业有了巨大的优势,但并没有成为集团业务的战略重点。收购普华永道之后,IBM汽车、零售业,媒体和娱乐业也有了自己的专家。
随着IT行业的发展引向深入,服务的重要性也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并因此形成了所谓的SOA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的概念简单而令人震撼。它的基本构想是,为了满足当前及计划中的业务需要,企业可以把各种应用软件程序和硬件设备转变成一个个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像积木进行无限的排列组合,且可以快速部署。在应对需求变化时,企业只需要调整相应部分即可。
在SOA领域,IBM无疑拥有最强大的专家团队和产品支持。目前,IBM拥有6700多名SOA开发人员,90 000多名SOA专业服务人员,69种SOA参考模型架构,能够为客户提供包括中间件、业务咨询、IT服务、调研,以及SOA优化设计的硬件。IBM的全球服务部门按照不同行业和不同专业为客户提供了面向电子商务的整套咨询服务。其中,IBM本身的硬件业务、软件业务和IBM多年积累起来对信息化的理解、对全球整合的经验都构成了IBM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
在以服务为主导的模式下,IBM的每个销售团队都最少拥有4个人: 一个销售人员,一个服务人员,一个软件人员,一个研究人员。IBM内称之为“四合一”。这个团队将全程跟踪客户的整个服务项目过程,随着项目的推进,客户的需求也将不断的释放,从开始的咨询、硬件,到系统软件(即中间件)、应用软件,再到最高一层的业务,IBM在跟踪整个服务项目的同时,为客户提供了涵盖硬件、软件和服务的立体化、全方位服务。有了以服务为龙头,在硬件集成和软件集成的基础上,IBM实现了知识集成。
彭明盛对郭士纳留下来的IBM改变最大的地方就是对内部架构按照全球整合的思想做了巨大的调整。
IBM的组织结构在最早期是典型的垂直决策,从而形成了层级分明的官僚制度。应该说,在质量和技术至上、服务高端客户的大型机时代,这样的组织结构便于形成高质量的决策,也有利于动用较大的技术力量和销售力量,对形成IBM的早期统治地位功不可没。但是,在速度和价格制胜的PC时代,这种组织结构就不合时宜了,它阻碍了 IBM的发展,并最终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溃败。郭士纳入主IBM后,减少了等级的层级,开始采取事业部制,在各地设立了分公司,每个分公司都是独立的财务核算单位,都是一个个小IBM,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采购、研发、人力资源、营销等一体化并存。彭明盛认为这样的结构并不能最好地利用好全球的优势资源,因此启动了称为“全球整合战略”的改革。
经过整合之后,采购从300个缩减成3个,总部在深圳,营销从数以百计的独立计划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全球框架,155个数据中心缩减为10个,16 000个IT应用缩减为4 757个,网络也从各自为政的31个变为全球统一一个。
当地人才的情况是IBM全球整合的主要依据之一。放在深圳的采购中心,放在马来西亚的会计中心,放在菲律宾的人力资源中心,放在印度和俄罗斯的研究基地,无不都是这样考量的结果。而网络的统一,给各个地方的同事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个国家的员工下班了,可以把任务按照标准化的流程传给另外一个国家还没下班的同事。每个国家每个分公司都有下班睡觉的时候,但任务一直在流转,减少的是时间和成本,提高的是效率和收益。
从2002年到2006年5年间,IBM的年收入只涨了13%(从810亿美元到910亿美元),而利润却涨了2.7倍(从36亿美元到95亿美元)。
IBM启示录:
IBM的历史之所以值得玩味,不只是因为它是整个电子计算机行业发展史的缩影,而且是因为它经历了兴盛、衰败又重新崛起的过程。
从古至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就如逆水行舟,不转型升级,就衰退没落。明星转型不成功,就人气下滑;企业转型不成功,就退出历史舞台;国家社会转型不成功,就动乱倒退。
相比于柯达的破产令人叹息,诺基亚的挣扎令人忧虑,IBM则令人羡慕。IBM的寿命已经超过了100岁,真正实现了卓越成长和基业长青。20世纪90年代初, IBM的亏损达168亿美元,比尔盖茨更是预言“IBM将在几年内倒闭”!然而,郭士纳带领的这一次全面转型,不仅让IBM回转生机,而且仅仅在10年之后,IBM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跨国公司。
IBM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IBM实施了第一次重大战略转型,由一家生产打孔卡制表机、钟表、秤和奶酪切片机的制造企业转向大型计算机领域。20世纪80年代,IBM实施了第二次重大战略转型,从昂贵的大型机转向包括个人电脑在内的分布式计算系统,不仅发布了第一台PC,更是成为优质笔记本的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IBM实施了第三次重大战略转型,从制造商转向咨询和服务领域。
由郭士纳开启的IBM第三次重大战略转型,又包括三个阶段的升级。第一阶段是在郭士纳的带领下,通过并购淘汰,使公司脱离了困境,回到行业前列;第二阶段是2003—2008年,在CEO彭明盛的领导下,实现了全球整合企业,并向高价值业务转移;第三阶段是2008年年底,通过提出智慧地球目标,衍生出包括智慧电网、智慧铁路、智慧医疗、智慧金融等关系社会运行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工程。
经济危机不是坏事,行业危机也不是!恰恰是一个商业模式重构的机会!如果你没赶上新兴行业的上市热潮,没关系,大多数行业都要经过起步、规模化、产能过剩的普遍困境、整合四大阶段。而资本市场的追捧,往往又会加速一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使之更早陷入困境。此时便可以后发制人,重构商业模式,整合产业链,实现大乱后的大治。
第二章 谁能解决产业升级问题
中国目前把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那么,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背景下,谁能解决产业升级问题呢?
大师的智慧让企业家少走弯路。宏皓:著书24部,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金融投资理论,他的金融理论超过美国10年。宏皓教授创建的商业模式可以让中国的任何一个行业用10年的时间追上发达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产业。
《金融五千年》由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宏皓教授主讲。宏皓教授的核心思想与能力是,创建了中国人自已的金融思想,创新了人类最新的商业模式。开创了金融地产的全新模式,创建了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打造产业集群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经济新思想,并帮各行各业进行产业升级占领全球产业制高点。运用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能解决产业升级问题。
自从互联网兴起以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掀开了商业变革。过去可以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打造出的商业巨头,在现在依托互联网可能只需要几年的时间。独角兽企业原本是美国风投界的术语。用来描述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这些企业最初通常是以软件为主,但现在渐渐包括了其他所有行业。创新性地将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盈利模式与金融创新工具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盈利性、协调性、价值、风险控制能力、持续发展能力与行业地位,并且不能简单地拷贝或复制,还必须通过不断修正才能保持企业持久的生命力。 宏皓教授是运用金融创新培育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开创者,有着独特的实践经验和经济管理思想,他承载金融家精神并承担社会责任,在产业集群打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宏皓,是一位著名的金融学家,私募基金之父,金融最权威专家,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战专家,企业商业模式重塑(升级)专家,解决金融经济难题的实战专家,金融集大成者。帮助众多企业、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宏皓教授创建了中国人自己的金融理论。是中国金融行业里最具影响力的金融实战专家。宏皓教授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奋战30年,从学者到金融大师宏皓教授经历过金融市场的起起落落,练就了卓越的胆识和睿智的眼光。30年一路走来,以其稳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造福于企业,为企业解决具体的投融资及资本运作等实际金融难题,每年要去上百个城市与数百名企业家面对面答疑解惑。宏皓与中国其他教授不同的是,他在30年金融实践的历练中,已经创造性的构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金融理论,其代表作《中国未来经济模式》受到政府机构、企业家,金融行业、各大高校和亿万读者的认可,堪称中国金融市场的经典之作。
宏皓教授作为中国划时代的金融专家,是中国唯一能落地解决问题的金融实战专家。宏皓教授是在实践中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解决经济具体问题的金融专家。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瓶颈,运用宏皓教授创建的中国人自己的金融理论才能突破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才能培育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打造产业链。
综上所述,宏皓教授是当代经济金融领域的诸葛亮。只有宏皓才能帮中国的企业家通过创新,让传统行业也能打造独角兽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品牌,市场,人才培养,资本运作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后,将企业打造成为独角兽企业集群的龙头,解决产业升级问题。
第三章 中国园区的发展趋势
一、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
1、生产要素聚集:低成本、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低水平的产业园区都处在这一阶段。
2.产业主导: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的产业链。我国目前一部分发展较好的园区都处在这一阶段。
3.创新突破:金融工具的运用及文化创新并打造自主品牌。中关村科技园等处在这一阶段。
4.现代科技都市:与成市发展紧密融合,财富凝聚。美国硅谷处在这一阶段。
二、产业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趋势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现代的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三、以产业集群为导向的工业园区的创新发展
1、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地方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河北、河南、江西等很多省份都 有分布,其中以浙江省和广东省最为集 中。如河北 唐山的钢铁业、福建省晋江的鞋业、 四川省重庆市的摩托车制造业、河北省清河县的羊绒加工和文安县的木材加工业、河南省堰师市翟县的针织业、江西省万载县和湖南省浏阳市的花炮制造业等都呈集群状分布。
2、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关联机理
(1)工业园区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优越条件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业集群已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各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都把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当作政府推进工业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产业集群通过怎样的载体才能得以快速有效地实施呢?当前,国内理论界已形成普遍的认识,认为工业园区是形成地方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相关产业和支撑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因而,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发挥的第一条件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工业园区是政府划出一块区域,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大量企业进驻和发展,使工业园区内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产出远远高于非工业园区,这为形成产业集群和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准备了条件。其次,要使包括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扩张优势等方面内容在内的产业集群效应得以有效发挥,除了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外,还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形成产业配套,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物质和技术联系;企业间信息交流渠道畅通,交流手段和途径众多,企业间形成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环境,创新的“产业空气”浓厚;形成被广泛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从而构建区域文化。而工业园区恰恰有利于这些条件的形成,如政府对工业园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管理,在企业引进上就考虑到产业的配套和企业的联系等。尽管如此,并不是说有了工业园区就一定会有产业集群,只是说工业园区为产业集群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是产业集群的有效载体。
(2)工业园区的持续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工业园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当共享行为对成本状况与差异化驱动因素产生影响时,共享能带来竞争优势。但是,协同效应是在一定支撑条件下产生的,它是由组织结构而不是技术或企业规模决定的。产业关联性以及源于共同利益的相互依附和相互信任是最基本的条件。因此工业园区发展必须从产业组织形式着手,去寻找有效途径。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工业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工业园区来说,产业集群是一种系统性的发展理念,无论是改善现有的招商环境和创新环境,还是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都要从加强产业联系出发,并以提高区域竞争力、发展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为指导思想。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及时地实行产业联系推动战略,并转化为实际的对策措施,将会推动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
3、我国工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也要看到在一些工业园区仍然存在着“有企业,没产业”,或者有产业集聚,但产业与产业之间缺乏关联度、甚至没有关联度,使区域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1)产业定位不清
近年来,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发展,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就好像“一个麻袋装着一大堆土豆”,许多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种类太多,范围太广,缺乏突出的产业优势,总体产业定位不清,不利于资源的集中配置,所以主导产业的主导作用淡化,不能形成区域核心竞争力。
(2)产业链多而短,产业关联度不高
国内成功的工业园区,无一例外都有良好的产业定位和协调的主辅产业关系。如上海张江科技园突出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信息技术又集中在集成电路和软件领域,园区内芯片设计公司、硅片制造公司、光掩膜和封装测试企业以及相关的配套和设备供应公司,使园区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但很多工业园区在吸引产业方面似乎过于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即没有适当引进上下游产业,导致园区内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因而无法产生企业聚集带来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园区也就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动力。
(3)技术创新严重不足
许多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化工业产业集群比例太低。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不少产业集群还停留在模仿、装配低价竞争阶段,产业结构的总体层次、水平仍较低,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不强;工业园区主要是靠吸引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入园以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工业园区对自身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技术原创性较差。
(4)产业配套服务业薄弱
大多数工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整个集群发展服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代表整个集群内大多数企业利益、并成为其与政府和社会各界交往的行业协会不发达,也缺乏为其培养专用性人才的教育机构和完整的培训体系。许多工业园区还是习惯把目光盯在大规模的生产线上。大规模的生产线固然重要,但如果与其相关的零部件的配套系统、相关的产业服务系统不协调,同样会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
4、以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创新发展对策
(1)重视园区产业规划和定位
利用工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吸引关键性企业落户园区,逐步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有选择性吸引关键性企业在工业园区内落户。关键性企业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示范性与凝聚力,只是规模较大企业的凝聚力更强。以园区关键性企业、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建立筛选机制,在园区内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也就是说并不是哪个企业想进入园区就能进入,而是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
(2)强化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建设
加强工业园区的行业协会建设可以为工业园区企业交流搭建平台。活跃的行业协会不仅维护园内企业的利益,还打通同类企业间的联系以及与外部联系的规则,制定重要的行业标准与信息,沟通园区企业与区外伙伴的联系,将园区企业凝聚成一个整体,同时将园区与外部产业链、创新链相联接,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和内源性增长。此外,在我国大多数工业园区中,行业协会还必须发挥市场规范的效能,建立一定的行业标准或园区技术质量标准,以技术监督、质量评定和价格协调等手段,驱逐以低质量维持低价格、并以低价格抢夺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维护工业园区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3)营造工业园区集群创新环境
集群创新环境的构成是多层次的,既有硬件层面的,也有软件层面的。硬件层面上,工业园区应当为集群发展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通讯、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软件方面,需要园区管理机构搭建园区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打破园区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阻隔,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合作,促使园区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协同,提高园区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效率。从另一角度而言,工业园区的集群发展离不开企业家的力量,而园区创新、进取的社会文化氛围正是创新企业家诞生的摇篮。在我国工业园区集群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宣扬鼓励创新、互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通过文化力手段引导园区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和传播,形成园区企业家追求创新、勇于创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推动集群的持续成长,另一方面也是促使企业自下而上地创建工业园区的创新环境。
(4)深化工业园区集群的外部联动
集群发展本身就十分重视产业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既包括区域内的,也可涵盖区域外部。加强我国工业园区集群的外部产业关联,是高层次的集群发展需要。这种外部产业关联可以是基于资本、市场的,也可以是基于人才、技术的。例如,我国部分有条件的工业园区集群就可通过向外辐射的方式或是通过接受外来辐射的方式,以高、低技术,或是产业链上、下游关系,赢得与区域外部或是国外的产业集群和集群企业的对接与联动;或者通过与外部企业和高校等的联络,引进外部人才、取得外部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和技术合作,获取本地集群发展的外部智囊。同时,通过与区域外集群,特别是国外高新技术集群的联系,我国的工业园区也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动态,而非眼光局限于集群内部,以不断调整产业发展的方向与速度。
第三集 产业园区创新的规划理念和方法
一、我国产业园区的常见的开发模式
1、政府主导园区开发模式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最常使用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也是我国目前工业地产市场的主要载体,其运作主体一般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管委会下设的开发公司。
2、工业地产商模式
指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或其他地方获取工业土地项目,在进行项目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厂房、仓库、研发等房产项目的营建,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项目相关设施的经营、管理,最后获取合理的地产开利润。如普洛斯,全球最大的工业房地产开发商,普洛斯是运用工业地产的加工手段,将工业用地开发成仓储中心,或根据客户的实际要求定制相应的物流中心,然后将建好的物流中心租售给客户,提供工业物业服务。他致力于创建中国一流的物流仓储平台,致力于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制造商、零售商与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完整解决方案北京固安产业园。
3、主体企业引导模式
指在某个产业领域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的企业,通过营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在自身企业入驻且占主导的前提下,借助企业在产业中的强大的凝聚力与号召力,通过土地出让、项目租售等方式引进其他同类企业的聚集,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打造及完善。如上海金山的上海石化工业园区。
4、综合运作模式
指对上述的园区开发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和工业地产商模式进行混合运用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如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
5、私人业主开发模式
目前在小厂房这一块,私人业主开发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主要是因为厂房租金持续上杨,其利润汇报率已经超过商业地产,且操作建设都比较简单的缘故。但由于工业地产政策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工业用地的紧缩,这类开发模式会逐渐减少,如北京尚8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 创新思路决定出路
不仅仅需要考虑园区自身的利益,也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内企业的成长性和二次成长培育。
园区的服务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关键,但是,大部分园区仍然更加重视仅仅是“招商引资”的初始过程,在园区内部企业的发展服务方面做的很不到位,也是园区发展、甚至在规划过程中也需要更多关注的问题。我们根据企业的成长需要,提供这样一个服务平台和功能是必要的,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关键服务:
按照企业成长路线,提升创新创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
规划构建国际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国际孵化项目,与基地产业形成互动
设立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
建立为高成长企业服务的加速器,建立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对接机制, 形成从孵化器到加速器的企业成长服务体系
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
联合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创业板等帮助企业上市
设立基地创业投资专项基金
与国内外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成员建立联系、开展合作,积极引入国际专业风险投资机构
开展投融资担保业务:借助国家中小企业转贷款平台,在基地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业务窗口,小贷公司,村镇银行,产业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
第四集 产业园区进行资本运作的收益
1、解决园区项目的经营资金问题
对接资本市场,培育好项目卖给上市公司,彻底解决产业园区项目的启动资金和建设资金的困难。
2、促进园区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
通过产业园区项目的房屋租赁费用入股的方式参与,以及产业基金的对园区企业的股权投资,实现股权投资与债权投资的有机结合,建立园区资本运作大平台。
为企业建立多渠道的融资平台。
以基金为资本纽带,通过向企业注入资本,让其上市并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为企业提供资本运作,使得企业能从地区变成全国/全球的行业龙头企业。可以由城投牵头与企业银行共同组建市场化的产业基金。
3、先有产业定再进行招商
案例:朔州打造独角兽企业集群
首先,进行经济模式的顶层设计,重塑商业模式,让众多的商家企业明白加盟我们独角兽企业集群来的好处,我们是如何帮到我们独角兽企业集群来投资的企业解决资金,市场,品牌等企业发展难题。怎么帮他们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样才能打造独角兽企业集群。
通过产业基金打造济独角兽企业集群,将独角兽企业集群项目的商业模式重塑,这样打造的独角兽企业集群才能有高利润率,才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点。独角兽为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生物,它稀有而且高贵。美国投资人在2013年将私募和公开市场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做出分类,并将这些公司称为“独角兽”。然后这个词就迅速流行于硅谷,并且出现在《财富》封面上。所谓“独角兽公司”是指那些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
自从互联网兴起以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掀开了商业变革。过去可以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打造出的商业巨头,在现在依托互联网可能只需要几年的时间。
除了估值必须超过10亿美元这个最为直观的入门级标准外,独角兽企业其实还有其他的衡量标准。
首先,独角兽企业带来的产品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人们都觉得难以置信,但当人们习惯这种方式后,会觉得习以为常,不可或缺。例如,阿里巴巴刚刚创立的时候,大多数国人认为是天方夜谭,没有见卖家的面,没有亲眼看到实物,怎么可能付钱去购买商品。如今,淘宝购物成为许多购物者最为常见的购买渠道,甚至消费支出比例最大。
其次,他们都改变了工作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独角兽企业都是创新企业,他们不会让消费者去做不同的事情,而是让消费者成为不同的人。最后,独角兽企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这些甚至最后都会超出独角兽企业的创立者可以想象的极限。以下产业容易出现独角兽企业。人工智能行业,例如AI+金融、AI+家居、AI+教育、AI+医疗等。
企业服务行业,网络安全、大数据分析及预测、客户体检管理等。
医疗健康行业,例如精准医疗、基因检测技术等。
汽车交通行业,例如新能源、无人车、智能驾驶与出行等。物联网行业,例如智能物流、智能家庭等。
消费升级行业,例如体育、文娱、新销售等。
4、通过论坛及在媒体打造《皓脉》栏目解决招商引资等问题
通过举办独角兽企业集群发展论坛,让全国对独角兽企业集群有意向的企业来参加,解决独角兽企业集群招商引资难题。
另外,独角兽企业集群升级还可以在媒体打造《皓脉》栏目,解决招商引资及独角兽企业集群的企业品牌推广等问题。
通过金融创新打造独角兽企业集群,通过产业基金提高整个独角兽企业集群的盈利能力。让金控牵头与来投资产城融合的北京天正中广集团及银行共同成立市场化的产业基金,运用市场化的产业基金,帮济朔州的企业升级,招全国全世界的有科技含量的企业到朔州落地,运用金融工具帮朔州独角兽企业集群及招商来的科技企业成长,发展壮大,成为世界上有竞争力和企业。朔州定位于打造独角兽企业集群,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北京天正中广集团帮助朔州招商引资后,再通过帮助朔州独角兽企业集群的企业重塑升级商业模式,帮助到朔州来投资发展的企业和朔州的企业解决资金、品牌、市场、人才培养、资本运作等一系列发展难题后,将朔州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和本地的企业打造成一个个具备狼性战斗力的团队,朔州独角兽企业集群的企业和本地的升级后的企业就成了朔州的企业集团军。
第五集 产业园区进行资本运作的具体方式
一、专项产业基金
设计政府专项的基金,对园区的企业进行发展扶持。
二、产业投资基金
即通常我们说的风险投资基金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待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根据目标企业所处阶段不同,又分为种子期或早期基金、成长期基金、重组基金等。
三、对接资本市场
政府资本招商工具、政府与商业银行合作模式——产业投资基金
1、如何运用产业基金再创经济辉煌
产业投资基金是现在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最早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在国外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目前全球基金市场总值达3万亿美元,与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相当,已成为发达国家非常成熟的融资方式之一。产业基金这种方式也被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广泛采用,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起飞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2、产业基金对地方政府的作用
首先,产业基金不是单纯为融资而设立的一种融资途径,而是为政府提供了未来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模式,在此模式下才可以培育出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产业基金帮地方政府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融资平台,根据不同产业的实际需求,通过产业基金的不同组成形式,实现对潜力增长产业的最大扶持。
再次,产业基金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资金的筹措,而且只要政府可以管理好基金,选择有潜力投资的产业,还可以为政府带来持续的财政收入,改变过去大多需要依赖土地财政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四、打造产业集群平台打造
产业集群的打造首先是产业模式重塑。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新引入的商业模式,既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
通俗地讲:商业模式是什么?用一句话说就是你准备怎么挣钱。
你的顾客是谁?你准备向他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他为什么愿意付钱?
美国商业保持活力的秘诀:有很多企业家个人有两到三个基金,用投资把大和小连接起来,这就是硅谷和美国精神。美国为什么说五年颠覆一代,大公司还不倒闭呢?大部分美国的大公司都是百年公司,都没有倒闭。我认为核心是美国资本市场发明了一个工具,当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发生的时候,小公司会被大公司收购和投资,非常频繁的专利和基于专利技术及团队的收购,甚至没有上市就开始收购小公司,大和小通过投资和被收购联系起来。 从天使到VC到PE,这就是商业的未来。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会由投资打通。大和小之间最大的区别,最大的联系人就是技术革命。
其次,运用产业基金再创经济辉煌
产业投资基金是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最早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在国外已经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目前全球基金市场总值达3万亿美元,与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相当,已成为发达国家非常成熟的融资方式之一。产业基金这种方式也被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广泛采用,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起飞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产业基金
2015年政府引导基金呈现井喷式增长,从中央到地方引导基金设立如雨后春笋快速增长。在政府引导基金的设立形式上,各地方政府根据投资方向和重点,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
2016年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将很快落实配套政策和更多财政资金,并在原有创投引导基金运作机制之上进一步推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完善竞争机制,让市场决定创新资源配置。有效地解决创投企业募资困难等问题,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投资。截至2016年12月底,国内共成立1280只政府引导基金,基金规模达4.18万亿元。
用产业基金打造环保建材产业集群
在流动性过剩的今天,谁会运用金融创新的工具,大量的资金必然会流向谁。地方政府与企业运用产业基金整合资源、技术、人才为企业所用,为地区经济发展所用,将企业打造成为行业大品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打造地区产业集群,成为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三,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基金平台整合资源为我所用
首先,产业基金不是单纯为融资而设立的一种融资途径,而是产业基金是为政府提供了未来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模式,在此模式下才可以挖掘出各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产业基金帮地方政府搭建了一个多元化的融资平台,根据不同产业的实际需求,通过产业基金的不同组成形式,实现对潜力增长产业的最大扶持。通过产业基金帮助产业转型升级,以基金为资本纽带,扶持优秀的企业上市,使企业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
再次,产业基金是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资金的筹措,而非过去的一直使用的增加政府财政负债的资金筹集模式,而且只要政府可以管理好基金,选择有潜力投资的产业,还可以为政府带来持续的财政收入,改变过去大多需要依赖土地财政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最后,产业基金有利于地区的招商,形成产业集群。产业基金一期、二期到无数期的融资过程整合各种要素:人才、技术、资源、资金、市场要素、品牌宣传等为本地区所用。通过产业基金持续的融资和投资引导众多的商家到本地区来投资,从中可以筛选挖掘价值企业进行投资,同时也为产业基金的投资者获得持续的回报。
另外,帮助企业建立多渠道的融资平台
产业基金融资金额巨大,资金使用期限长,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同时在推动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扶持企业上市;以基金为资本纽带,通过向企业注入资本,让其上市并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为企业提供资本运作,使得企业能从地区变成全国/全球的行业龙头企业。在流动性过剩的今天,谁会运用金融创新的工具,大量的资金必然会流向谁。企业运用产业基金整合资源、技术、人才为企业所用,打造成为行业大品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四,资本运作
常言道:小富靠勤劳、中富靠运气、大富靠智慧。资本运作解决的是赚大钱的问题,是需要大智慧。
1、什么是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是指利用资本市场法则,通过资本管理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作,实现资本价值大幅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方式。
资本博弈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整合各种社会优质资源来为公司发展服务的最佳方式,是用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来整合各种优质资源为企业所用,也是企业战略扩张的必要手段。可以说21世纪的企业家如果不懂资本运作迟早会被淘汰出局。资本运作重视资本的支配和使用而非占有。资本运作大部的利润来源于使用资产而非拥有资产,可以通过合资、兼并、控股、租赁等形式来获得更大资本的支配权,把“蛋糕做大”,获得更大的资本增值。
2.产业集群上的项目卖给上市公司获得高回报
这几年许多企业赚钱难,很多上市公司一样难赚钱。目前大量上市公司没有好的项目,使得很多上市公司不能盈利。上市后,这些公司的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滑。发达国家的公司上市后,都会把资金投到能赚钱的项目上, 或收购能赚钱的项目装进上市公司,以维持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但是,这几年来能赚钱的好项目越来越少,大部分上市公司都面临,如何培育新的利润点的难题。
近年来,伴随经济结构调整,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平台,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行业整合、产业链协同、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乃至很多上市公司“一上市就并购”,不断上演扩张与转型的“生死时速”。
“一上市就并购”的案例,不断涌现,从侧面反映了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平台在行业整合、 产业链协同、转型升级方面的步伐,正不断加快。可是,当前各行各业是能赚钱的好项目越来越少, 真有赚钱的好项目,无数家金融机构都去抢。上市公司要想保持业绩增长,已经收购不到能赚钱的好项目了。所以,环保建材产业链上的项目, 成熟一个让上市公司并购一个,装进上市公司,让产业链上的新项目,源源不断的并购进上市公司。
3、未来公司的资本运作
未来公司上市后,公司可以在开曼群岛及毛里求斯设立私募基金,运作控股本公司二级市场的股价,以便更好地控制本公司的股价上涨速度,对公司的股价进行市值管理,确保公司转型升级成功后,公司未来5到10年股价就能上涨80倍至100倍。通过这样的上市公司转型升级模式,大股东是赢家,公司管理层和团队是赢家,员工是赢家,投资者是赢家,参与的所有机构都是赢家。这样的资本运作方式才是资本高级运作的最高境界:运作得好像没有人运作一样,这种无为而治的资本高级运作才是最完美的,这样完美的资本高级运作一定是多赢的。